虽尔咽痛,恐复欲下利,不可以时气外感阳火之喉痹治之也。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,阴证也,睛不和者,阳证也。
张锡驹曰:此论阳明经脉燥热也。若不差,则阴虚热入,经所云脉数不解,而下利不止,必协热而便脓血是也。
胃中虚冷,本因误汗,水药不得入口,入口即吐而为逆也。脉浮而芤,浮为阳盛,芤为阴虚。
少阳、阳明病多,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。仲景因表证未解,阳邪已陷入太阴,故倍芍药以益脾调中,而除腹满之时痛,此用阴和阳法也。
伤寒六、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麻黄升麻汤主之。此病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所致病者,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。
以其已病痉证,而得沉细脉,不可名太阳、少阴伤寒之脉,当名太阳风湿痉病之脉也。一云:七、八日热除,而脉迟身凉,一云:七、八日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。